繁體中文

從全球化到脫鉤理解新的經濟解組

作者: Familiarize Team
最後更新: July 25, 2025

記得在2000年代初期,經濟學中的流行詞是 “全球化” 嗎?每個人都在談論一個無縫相連的世界,一個資本自由流動、市場步調一致的全球村。這感覺像是一股不可阻擋的力量,不是嗎?好吧,快轉到今天,2025年7月25日,這個話題已經完全改變了方向。現在,我們沉浸在圍繞 “脫鉤” 的迷人且常常令人困惑的辯論中。這是一個在董事會到地緣政治峰會上無處不在的術語,作為一個在金融市場中浸淫多年的人,我可以告訴你,這正在以幾乎沒有人能在十年前預測的方式改變局勢。

所以,究竟什麼是脫鉤?在其核心,它是指主要經濟體,特別是美國和中國,正在積極嘗試解開它們的金融和經濟聯繫。這是對我們所熟知的全球化趨勢的故意逆轉。雖然"脫鉤"這一概念在全球經濟下行的背景下已經討論了一段時間,特別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有人認為新興市場可以使自己免受發達市場衝擊的影響(Emerald: 第9章 全球傳染),但今天的討論更多的是關於一種有意識的、政策驅動的解構,而不僅僅是經濟韌性。這不僅僅是自然的分歧,而是戰略性的切斷。相信我,這不僅僅是學術上的閒聊;它對你的投資、你的業務甚至你購買的產品都有實際的影響。

為什麼是現在?推動分歧的力量

為什麼我們現在會看到這種脫鉤的推動?這是一個複雜的因素組合,但如果我必須簡化一下,我會說這主要是由於不斷升級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國家安全焦慮以及對技術優勢的競爭所驅動。

  • 地緣政治摩擦: 華盛頓與北京之間的關係,坦白說,已經明顯惡化,正如經濟學家所指出的(SCMP:美中金融脫鉤)。我們不再僅僅談論貿易關稅;這是一場更廣泛的全球影響力競爭,是意識形態和戰略利益的衝突。這種相互不信任是許多脫鉤努力的基石。

  • 國家安全的必要性: 雙方越來越將經濟相互依賴視為一種脆弱性。從對知識產權盜竊的擔憂到確保關鍵商品的可靠供應鏈,敘述已經從效率轉向安全。各國政府渴望減少對潛在對手的依賴,即使這意味著要犧牲一些經濟利益。

  • 科技競爭: 這是巨大的。 在半導體、人工智慧和量子計算等尖端技術領域的領導權之爭非常激烈。 任何一方都不想在基礎技術上依賴另一方。 這導致了對技術出口的限制、對某些公司的禁令以及對國內創新的推動,通常會創造出平行的技術生態系統。

金融脫鉤的多重面貌

解耦不是一個單一的、整體的行為;它是一個在金融各個維度上展開的多面向過程。這就像一根一根地拆開一幅高度複雜、交織在一起的掛毯。

資本流動與投資

這或許是我們目前看到一些最明顯的脫鉤跡象的地方。

  • 美國退市威脅與香港的吸引力: 一個主要焦點是對在美國股票交易所上市的中國內地公司的壓力。如果這些公司不遵守美國的審計規則,面臨潛在的退市威脅,許多公司現在正考慮 “回家” 到香港。我親眼見證了香港如何為此做好準備,這可能使其市場變成一個 “金礦” (SCMP:美中金融脫鉤,2025年5月17日)。這不僅僅是程序上的變化;這是對投資資本的大規模重新路由,也是對紐約在全球上市傳統主導地位的挑戰。

  • 國債問題: 中國 “拋售美國國債” 的想法被一些經濟學家提出為 “核選項” ,儘管大多數人認為完全斷絕關係的可能性非常小,因為雙方的金融關係深厚(SCMP:美中金融脫鉤,2025年5月10日)。然而,這一討論凸顯了金融關係中信任的脆弱性。如果像中國這樣的主要持有者大幅減持,對全球債券市場和美國借貸成本的影響將是深遠的。

貨幣與支付系統

超越股票和債券,脫鉤的敘事也在貨幣和國際支付的世界中上演。

  • 人民幣的上升: 明顯有去美元化的推動,中國積極努力加速人民幣的國際化。香港再次成為關鍵角色,擁有一個"工具箱"來促進人民幣的全球使用(SCMP:美中金融脫鉤,2025年5月24日)。這不僅僅是關於貿易結算;這是關於建立一個不那麼依賴美元和主要由西方國家控制的Swift系統的替代金融架構。想想這將如何影響全球貿易和金融交易。

  • 數位貨幣: 雖然這些來源中並未明確提及,但各國中央銀行數位貨幣(CBDCs)的興起也融入了這一敘事。它們提供了直接的點對點支付的潛力,繞過傳統的、通常以美元計價的對應銀行網絡。這是否可能成為金融獨立的另一條途徑?這無疑是值得密切關注的事。

科技與基礎設施

你無法談論現代金融而不談論科技。它是驅動一切的 “無形引擎” (德意志銀行:無形引擎,2025年7月23日)。

  • 韌性優於互操作性: 地緣政治氣候帶來了對技術的新需求。正如 Bernd Leukert 所指出的,正確的技術確保了企業範圍內的效率和可擴展性(德意志銀行:隱形引擎,2025 年 7 月 23 日)。但在一個脫鉤的世界中,這也意味著建立韌性強、可能是獨立的技術基礎設施。我們可能不會看到無縫的全球互操作性,而是會看到各種碎片化的系統,每個系統都旨在抵禦外部衝擊甚至完全分離。

  • 數據本地化與標準: 我們看到對數據在國境內儲存和處理的需求越來越高。這為跨國金融機構帶來了複雜性,並可能導致技術標準和協議的分歧,進一步細分全球金融格局。

未預見的漣漪效應

所以,這一切對未來意味著什麼?如果脫鉤進一步加速,影響將會是顯著且深遠的。

  • 全球市場碎片化: 我們可能不會擁有一個龐大、互聯的全球市場,而是會出現不同的區塊或影響範圍。這意味著資本配置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上升,以及某些市場的流動性可能減少。

  • 增加的成本和降低的效率: 想想看:如果公司必須重複操作、建立獨立的供應鏈或處理不同的監管框架,這將會花費更多。這些成本通常會轉嫁給消費者。

  • 對新興市場的影響: 2008年的 “脫鉤假說” 表明新興市場可能對全球經濟衰退具有韌性(Emerald: 第9章 全球傳染)。然而,如果主要經濟體積極脫鉤,這可能迫使較小的國家選邊站或在日益複雜且潛在敵對的金融生態系統中航行,影響它們的增長前景。

  • 對金融穩定的風險: 雖然脫鉤的目標可能是國家安全,但它引入了新的系統性風險。如果一個區塊發生重大金融危機,而由於不信任而削弱了傳統的國際合作機制,會發生什麼?這些是讓金融專業人士夜不能寐的問題。

完全脫鉤真的可能嗎?

儘管有激進的言辭和政策推動,但許多經濟學家認為,美國和中國等主要經濟體之間完全斷絕關係的可能性極低(SCMP: US-China Financial Decoupling, May 10, 2025)。事實是,這些經濟體在財務上深深交織在一起。這就像試圖解開兩根完美編織的繩子——你可以放鬆它們,但要完全分開每一根纖維而不完全斷裂,這是一項艱鉅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任務。例如,中國拋售美國國債的 “核選項” 將會造成巨大的自我傷害,因為這會貶值中國自己剩餘持有的資產,並使其依賴的全球貿易體系不穩定(SCMP: US-China Financial Decoupling, May 10, 2025)。經濟相互依賴仍然提供了強烈的合作動機,即使是勉強的。

外賣:在風暴中掌舵

事實上,我們可能正朝著一個 “選擇性脫鉤” 或 “降低風險” 的世界前進,而不是完全的離婚。這是一個微妙的轉變,各國旨在減少關鍵脆弱性,同時不完全放棄全球參與的好處。作為一名投資者、商業領袖或甚至只是感興趣的觀察者,理解這些動態至關重要。

無條件全球化的時代可能已經過去,戰略競爭和區域化的新時代無疑正在到來。應對這一不斷演變的環境的關鍵將是靈活性、多樣化以及對全球金融中新出現的斷層線的深刻理解。這不是關於躲避風暴,而是學會如何在日益動盪和碎片化的水域中駕駛你的船。

經常問的問題

金融脫鉤的主要驅動因素是什麼?

主要驅動因素包括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國家安全擔憂以及主要經濟體之間的技術競爭。

脫鉤如何影響全球投資?

脫鉤導致資本流動的變化,企業在面對監管壓力時重新考慮其上市和投資策略。

更多以以下開頭的術語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