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菲利普斯曲线失业、通货膨胀与经济权衡
自从我第一次接触经济学的世界以来,很少有概念像菲利普斯曲线那样让我既着迷又沮丧。它是一个看似简单的基础思想,但就像变色龙一样,它不断地在经济环境中变化和适应,挑战着我们的理解。几十年来,它提供了一个看似简单的权衡:想要降低失业率?准备接受更多的通货膨胀。听起来不错,对吧?但现实世界,像往常一样,远比我们的模型复杂得多。
在1958年,新西兰经济学家A.W. Phillips发表了一篇开创性的论文。他研究了来自英国超过一个世纪的数据,特别是工资通胀与失业之间的关系。他发现的结果令人震惊:一种反向关系。当失业率低时,工资往往上涨得更快,暗示着更高的通胀。当失业率高时,工资增长放缓,有时甚至下降。这是一个重大发现,暗示政策制定者理论上可以在这条曲线上选择一个点——为了稍微降低失业率而稍微提高通胀,或者反之亦然。
这一初步观察成为宏观经济思维的基石。有一段时间,中央银行似乎有一份明确的选择菜单。比如,政府想要提高就业率;它可以刺激经济,降低失业率,并接受随之而来的物价上涨。我清楚地记得我的经济学教授生动地将其描述为"政策菜单",这是引导经济航船的简单指南。
但正如我们所知,经济关系并不是静态的。到了1970年代,出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我们看到了"滞涨"——高通胀 和 高失业率同时发生。这真让人困惑,似乎违背了菲利普斯曲线的逻辑。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进入经济学家如米尔顿·弗里德曼和埃德蒙·菲尔普斯。他们认为,A.W. 菲利普斯的原始观察忽视了一个关键因素:通货膨胀预期。如果人们预期价格会上涨,他们会要求更高的工资,而企业会将这些成本转嫁出去。这就创造了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他们假设在长期内,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没有稳定的权衡。经济总是会回归到其"自然失业率"(现在通常称为非加速通货膨胀失业率或NAIRU),无论通货膨胀率如何。
这样想吧:在短期内,如果中央银行给大家带来更多的刺激措施,失业率可能会降到自然失业率以下,从而导致通货膨胀。但一旦人们意识到并调整他们的预期,最初对就业的推动就会消退,最终只剩下更高的通货膨胀。在我观察市场的这些年里,我亲眼见证了预期对经济结果的重要性。这不仅仅是关于正在发生什么,而是人们认为会发生什么。
这种区别让我们想到了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它可以根据通货膨胀预期而移动,而在自然失业率(NAIRU)处则有一条垂直的长期菲利普斯曲线。任何试图将失业率永久性地压低于这一自然水平的尝试,只会导致通货膨胀不断加速。
那么,这让我们今天处于什么境地呢?菲利普斯曲线并没有消失,但它的形式和可靠性一直在争论中。它显然不是菲利普斯最初发现的简单、稳定的关系。
在董事会和学术研讨会上,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菲利普斯曲线是否显著平坦化。这意味着,即使失业率发生大幅波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似乎也只是适度的。这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 全球化与供应链: 全球竞争即使在国内需求强劲时也可能限制价格上涨。如果您能够以低廉的价格进口商品,国内生产商可能会发现提高价格变得更加困难,无论当地劳动力市场有多紧张。
- 锚定的通胀预期: 中央银行在过去几十年中努力锚定通胀预期,令人信服地认为他们 会 维持低且稳定的通胀。如果人们相信这一点,他们就不太可能在低失业率期间要求大幅加薪或迅速转嫁成本。
- 劳动市场的结构变化: 工作本身的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看到劳动市场降温并不一定意味着高失业率,而是特定技能的短缺。例如,最近对俄罗斯劳动市场的分析强调,尽管它"正在逐渐降温",但高失业率并不是威胁。相反,“经济的主要挑战不是劳动力短缺,而是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伊琳娜·里亚博娃,Econs,《经济镜子》,2025年7月21日)。这种结构性不匹配可能会使简单的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权衡变得模糊。
考虑到毛里西奥·乌拉特(Mauricio Ulate)的深刻研究,他是旧金山联邦储备银行的高级经济学家。他的研究,包括即将发表在《政治经济学杂志》(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上的一篇论文,深入探讨了"名义工资向下刚性"——工资的粘性,特别是在工资抵制下降时——如何影响失业和福利,尤其是在"中国产品冲击"(China shock)等事件的背景下(毛里西奥·乌拉特 - 主页)。他和他的合著者发现,尽管中国产品冲击导致大多数美国州的平均福利增加,但这些名义刚性"使美国的整体收益减少约三分之二",并且"有18个州经历了福利损失"(毛里西奥·乌拉特 - 主页)。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说明劳动市场摩擦,与简单的整体失业不同,可以显著改变经济结果,并使菲利普斯曲线关系变得更加复杂。这不仅仅是关于有多少人被雇佣,而是工资对冲击的反应有多灵活。
另一个使菲利普斯曲线变得不那么可预测的因素是供应侧冲击。这些事件直接影响生产成本,例如能源价格的突然上涨或全球供应链的中断,而不是需求的变化。这些冲击可以推高通货膨胀,而失业率并不会相应下降。
当前关于关税的讨论。宏观经济顾问公司(Macroeconomic Advisers)联合创始人、标准普尔全球(S&P Global)前首席美国经济学家乔尔·普拉肯(Joel Prakken)一直在密切关注这些动态。他在2025年7月21日指出,到6月,最近"特朗普政府的公告"中提到的"对大多数进口商品的基准10%关税和额外的‘对等’关税"已经"提高了进口加权平均值"(乔尔·普拉肯 - 哈弗分析(Haver Analytics))。这是一种直接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机制,与失业率无关,说明了非劳动市场因素如何推动价格。
然后是产出缺口的概念——经济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之间的差异。正产出缺口(经济过热)通常预示着通货膨胀压力,而负产出缺口(经济低于潜在水平)则暗示着通货紧缩力量。例如,关于哥伦比亚经济在COVID-19之后的最新研究估计"产出缺口显著下降20%,但恢复速度快于以往危机"(Camilo Granados & Daniel Parra-Amado,“COVID后哥伦比亚的产出缺口测量”,2025年7月21日)。这表明,跟踪潜在产出和缺口可以提供对通货膨胀压力的洞察,有时与失业率无关。
要真正理解劳动市场的复杂性,经济学家通常不仅仅关注菲利普斯曲线。例如,贝弗里奇曲线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它描绘了失业率与职位空缺率(未填补的工作占劳动力的比例)之间的关系(贝弗里奇曲线 - 维基百科)。与菲利普斯曲线类似,它通常向下倾斜并呈双曲线形状,这意味着较高的失业率通常伴随着较低的职位空缺率(贝弗里奇曲线 - 维基百科)。
为什么提到这个?因为贝弗里奇曲线的变化可以告诉我们劳动市场的结构性变化——比如工人与工作之间的匹配改善或低效。如果贝弗里奇曲线向外移动,这意味着在任何给定的失业率下,职位空缺增多,暗示着不匹配或工作搜索效率降低。这种洞察力补充了菲利普斯曲线,通过提供对劳动市场健康状况的更深入理解,从而影响工资和价格动态。
所以,菲利普斯曲线死了吗?绝对不是。它只是……复杂。中央银行和经济学家仍然密切关注它,但他们认识到它的局限性。尽管这种关系变得不那么直接且更容易发生变化,它仍然是思考劳动力市场闲置与通货膨胀压力之间关系的有价值框架。
政策制定者明白,虽然非常低的失业率可以暗示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但他们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全球供应链、商品价格、财政政策,以及至关重要的通货膨胀预期。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权衡,更是理解塑造我们经济的复杂力量之间的相互作用。
经过多年的观察经济数据的发展,并与金融领域最聪明的头脑进行交流,我对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解是:这不是一个严格的规则,而是一个强大的视角,通过它可以观察经济。它提醒我们,劳动力市场和通货膨胀是深度交织在一起的,即使这种关系的性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我们已经超越了简单的"选择菜单",达到了一个细致的理解,承认了预期、供应冲击和劳动力市场不断演变的结构的作用。现代形式的菲利普斯曲线是经济学动态特性的证明——总是充满挑战,总是不断演变,并且总是推动我们完善对世界如何运作的理解。
参考文献
菲利普斯曲线是什么?
菲利普斯曲线说明了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反向关系。
菲利普斯曲线是如何随着时间演变的?
它已经从一个简单的权衡转变为一个更复杂的关系,这种关系受到预期和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